close

台灣太陽能產業已到了生死存亡時刻,蔡政府砸預算推動綠能產業,帶給太陽能「慘」業及時雨,產業界也適時吹起整併風。

11月中旬,南台灣的陽光依然毒辣難擋,《遠見》記者造訪台南一家太陽能模組廠,產線上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把強化玻璃、鋁框、太陽能電池組裝在一起,宛如一個個大相框。

像這樣的太陽能模組廠,台灣大約有五家,數量並不多。自從2011年後,由於中國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價格壓低,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幾乎全淪入「慘」業。

因為蔡政府希望能在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願景,推動綠能產業,讓台灣太陽能產業前景,終於像南部的太陽一樣,露出了曙光。

台重上中游 下游倚重陸廠

一直以來,台灣太陽能產業偏重在中游的電池、上游的矽晶圓生產,這和台灣長期大力發展半導體有關。而大陸太陽能產業結構則與台灣有很大差異,下游模組產能最大,中游電池次之,上游矽晶圓最小。

兩岸迥異的結構,讓以上游、中游為重的台灣,極度依賴大陸下游業者。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吳駿驊解釋,大陸模組廠需要採購電池時,若景氣不好,需要電池的量沒那麼大,僅會向陸廠採購,若景氣好,才會轉向台廠詢價。

但台灣電池業者都是中小企業,議價能力很弱,最終落到「景氣不好時沒客戶,景氣好時,被殺價」的窘境。

「陸廠來台採購時,他們是一家家比價,拿到某一家的低價後,再殺另外一家,就這樣殺一輪,把價錢砍低,」EnergyTrend分析師蔡篤慰說。

但是,台灣電池無論在整體效率或品牌形象都較大陸要好,這難道不能幫助台廠力挽狂瀾?

吳駿驊分析,太陽能電池性質有點貼近「大宗物資」(commodity),極度價格取向,「你只要價錢少一點點,訂單就會過來。」

在其他產業常見「打群架、力抗紅潮」的故事,終於也在台灣太陽能產業登場。

時間拉回10月,三家太陽能電池大廠—新日光、昱晶、昇陽科,在證交所召開記者會,宣布合併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預計明年第三季完越南文翻譯成整併。

兩天後,國內太陽能電池龍頭—茂迪也宣布,與導電漿大廠碩禾合資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

兩個集團接連成立,但性質卻不同。聯合再生能源是垂直整合,業務範圍包含矽晶圓、電池、模組、電站,而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只專注在模組。

不過,兩者共同特色都是要往下游模組走,並希望其他同業越南文翻譯加入,壯大聲勢與陣容,以爭取國發基金投資。台灣太陽能產業整併,喊了至少兩至三年,為何至今才成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台廠困境加劇。

原因1〉台廠虧損連連越南文翻譯

到底有多慘?此次整併為聯合再生能源的三家公司中,新日光去年慘賠63.1億元,昱晶也虧損22.54億元,兩者皆史上新高,昇陽科雖然狀況好一點,去年也虧了4.81億元。

而茂迪去年也虧損12.43億元,幅度比前年擴大近九成。

四家電池大廠,一年總共慘賠近103億元,不難發現他們為何終於願意「抱團取暖」。

此次聯合再生能源能成局的關鍵人物,非居中穿針引線的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莫屬。業界人稱「洪博」的他,擁有清華大學電機博士學位,還是台灣第一批研究太陽能的學者。

「台灣太陽能產業若不整合,兩至三年內就會被消滅,」洪傳獻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他和其他業者都認為勢必要改變,於是著手研究世界上越南文翻譯成功的商業模式是如何操作的。

洪傳獻研究後發現,必須要從上游到下游垂直整合,還要有國內市場支撐,引進國內資本,再加上國內大型業者加入,才是完美方程式。

至於茂迪與碩禾合資模組廠,雖然不是垂直整合,但至少越南文翻譯結合多家廠商的力量,要在國際上與陸廠競爭,規模優勢不會那麼吃虧,「先不要想贏,先想不要輸,」吳俊驊說。

在這波太陽能整併潮中,提供導電漿料的碩禾,由於無電池產能,與其他電池大廠較容易合作,除與茂迪合資模組廠,也預計在聯合再生能源中投資2億。

從積勞成疾、54歲驟逝的胞弟陳繼仁手中接棒,碩禾董事長陳繼明,儘管遭到法人圈一面唱衰,還被譏諷為「被打倒的一代拳王」,他反倒用實績打臉法人圈,碩禾去年不但是國內太陽能產業唯三獲利廠商之一,還是獲利王。越南文翻譯

能交出如此亮眼成績單,和陳繼明主導的靈活投資策略有關。「聯合再生能源、茂迪,本來就是我們的客戶,他們如果愈做愈大,我們提供的原物料,也能和他們一起共襄盛舉,」他說。

原因2〉蔡政府非核願景越南文翻譯

太陽能整併潮成局,與蔡政府政策扶持、補貼,也有很大關係。洪傳獻坦言,曾與總統蔡英文報告過聯合再生能源整併案。他指出,政府主張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要達到20%,太陽能是裡面發展較成熟的,規劃2025年發電量要達到2越南文翻譯0GW,大約是1.4個核四的發電量,「倘若節節虧損的太陽能產業,在未來兩至三年內進一步被打趴而消失,這個政策勢必無法執行。」

目前,聯合再生能源、台灣太陽能模組皆積極爭取國發基金投資,業界傳言國發基金將對聯合再生注資40億至50億元,台灣太陽能模組則尚不明朗越南文翻譯

蔡篤慰觀察,兩大陣營爭取國發基金投資,與矽晶圓廠寶德獲國發基金4.25億元投資有關。

「寶德的技術能力,在全球不算並特別突出,但是卻得到國發基金青睞,這些電池業者可能會覺得,為何不來投我們這個還有希望可以競爭的環節?」蔡篤慰表示。

太陽能產業本身資本密集,但電池業者吸引資金的能力並不好。蔡篤慰分析,如果他們不合併,缺少議題,資本市場可能會退燒,「合併的越南文翻譯目的可說是為了國發基金而來。」

但陳繼明坦言,國發基金就算要投資聯合再生能源,恐怕金額也不會像傳言那麼多,「我也不敢寄望國發基金會投到40億至50億元,但多少會投吧,算是對太陽能產業的支持。」

不過,外界可能會有疑慮,為何國發基金非投資太陽能不可?

對此,信心十足的洪傳獻表示,依據目前聯合再生能源越南文翻譯計畫,電池產能有5GW,模組是3GW,系統則有1GW,「這在世界上絕對是A咖了。」

不過,EnergyTrend分析師曹君如提醒,「成為A咖,未必就能擺脫困境。」產能大固然很好,但如何獲取競爭力、轉虧為盈才是重點。

過去飽受陸廠殺價之苦的台灣電池廠,垂直整合、往越南文翻譯下游模組端走後,是否就可高枕無憂?

機會1〉兩岸新型態競合

「絕對不是,」洪傳獻解釋,過去是台廠單向供應電池給陸廠,但垂直整合後,中游電池端仍將繼續供貨給陸廠,下游電站端才會與陸廠越南文翻譯競爭,「是既競爭又合作的新關係。」

為何要持續供電池給陸廠?曹君如分析,台灣目前電池業者雖節節敗退,但整體產能仍居全球第二,如此龐大的產能只有大陸市場有胃容量能消化。

特別是兩大陣營目前極力發展的下游模組端越南文翻譯,較不適合投入大陸,理由是大陸市場已經夠激烈,「要在裡面做模組,就像跳到鱷魚池裡,」蔡篤慰說。

至於,台廠生產的模組,有機會在國際市場揚眉吐氣嗎?

吳駿驊指出,模組是標準品,要賣到國際上無太大問題,但大陸在全球市占率約七成,要怎麼甩開成本劣勢,在全球與陸廠平起平坐,的越南文翻譯確是難題。

但至少,台灣出現了內需市場的需求。在政府鼓吹興建電站的利多下,從電池到電站間,仍有模組環節需補足,這也是兩大越南文翻譯陣營往模組端發展的原因。

機會2〉拚電站、瞄準國際

因此,對台廠而言,未來較有可能發展的模式是,配合政府政策,在享有主場優勢的國內市場發展電站,未來再往國際發展。

電站往國際走,會再度與陸廠正面交鋒嗎?答案是:不會。

吳駿驊分析,各國電站市場都有建築工越南文翻譯程設計承包商(EPC),這些承包商熟稔各地法令、電廠營運模式,與他們合作可跳過既有的太陽能經銷商。

換言之,這些承包商雖然技術能力有限,卻掌握通路、客戶,這和行銷較弱的「隱形冠軍」台廠恰好一拍即合,這種重視長期合作默契的市場,也絕非陸廠可挾規模經濟,瞬間鯨吞蠶食。越南文翻譯

日前成型的兩大太陽能合併陣營,但如何找到真正有競爭力的經營策略、轉虧為盈,仍是未來關注重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越南文翻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venqiu6690 的頭像
    stevenqiu6690

    stevenqiu6690的部落格11

    stevenqiu66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