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萬科集團創辦人王石,今年11月1日、2日將接受《遠見雜誌》邀請,出席第16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並發表演說。去年從萬科董事長職位正式退休後,王石今年又將開創新品牌「大運河」,外界矚目他能否再創高峰?
大陸躋身全球500強的企業很多,大企業家已有不少。其中,今年67歲的萬科集團創辦人王石的一動一靜,向來備受矚目。
即便他在2011年後相繼到哈佛、劍橋讀書;即便他於2017年從萬科董事長職位退休了,社會對他的注意,也一直都沒有減少。
除了因為萬科已是全世界前幾大物業開發公司外,更在於王石在企業經營、管理、環保、公益領域,經常具備開創性,因此話題不斷。
1984年王石在深圳創立萬科,搭上時代成長列車,公司快速成長。1999年,他48歲,為了培養團隊,他辭去總經理職務,轉任董事會主席,那時他發現,總經理還是天天來向他報告,他因此決定出去找點事情做,開始登山,沒想到愈爬愈起勁,挑戰聖母峰、攀爬七大洲最高峰,穿越南極北極,每次都在華人企業圈,創造話題。
接班順暢 萬科市值飆高
今年1月,萬科以3878億人民幣的市值,登上全球房地產企業之冠。2016年,萬科首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的第356名,2017年再度上榜,上升到第307位,證明即使沒有王石,接班團隊仍有能力將萬科帶入另一個新境界。
「團隊接得很好,我非常得意,」王石笑著說。
王石認為,企業家真正的成功是:即便創辦人不在,企業依舊順利運行,而且壽命要比創辦人更長久。以他的標準檢視萬科,接班團隊做到了無縫接軌。
到了59歲,哈佛大學邀請王石去講學,他豪不猶豫就答應了,從此展開至今近八年的遊學。「我這是補課,」1983年,他到深圳當工程師,本來只想待兩年,就要出國留學,未料一待30多年,直到50歲才放棄出國念書的念想,對自己說,「好吧,你是個商人。」
2011年1月,正是哈佛校園積滿白雪、英文口譯松鼠在雪中跳躍的日子,王石剛滿60歲,進了哈佛亞洲研究中心,跟著本科生研究日本江戶時代,比較中日差異。因為是名人,哈佛的大陸遊客又很多,每個人在校園看到他,都搶著合影。
受邀就讀哈佛 磨練身心
然而,哈佛的日子並不輕鬆。王石的英文並不好,語言隔閡,課程艱難,幾乎要了他的命。
相較於攀登聖母峰,兩個月就過去了,哈佛的煎熬經年累月,他很想放棄,但是想想,都60歲了,一旦放棄,難道65歲捲土重來?為了不要後悔,他咬著牙也要撐下去,就這樣,學生身分從一年延長到兩年半,最後有種浴火重生之感。
「哈佛學習如入煉獄!」王石回憶,因為英文口譯聽不懂,向同學借筆記,挑燈夜戰,每天功課做到半夜2、3點,還做不完,又要趕一早8點的課,弄得他偏頭痛、牙發腫,得到牙周病,他在哈佛念書期間,一共拔了三顆牙。
讀完哈佛,王石想進一步認識西方文化,2014年後又陸續到了英國劍橋、牛津大學就學,並到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上課,但他不選商學院,而是選哲學課和宗教等人文課程。
有趣的是,在他遊學期間,大陸政界、企業英文口譯界常常跑到海外學校找他。到了劍橋後,有企業界組團跟去,想了解他的生活。既然避不了眾人關注,他乾脆開設為期4週的「深潛培訓班」,要大家跟著他的作息:划賽艇、學英文,中午還不准吃飯。
四年來,培訓班已開了九期,最多時每期16人參加。為什麼16人?那是因為在劍橋划船,每艘船要八人划槳,二條船剛好16人。若人數英文口譯不足,王石就找中國的博士生加入。如今,培訓班就像EMBA班,成了大陸企業家培養語言和國際視野的海外基地,即使王石已經離開劍橋,課程仍不間斷。
今年10月,王石繼續到以色列希伯英文口譯來大學就學,他計畫把培訓班的訓練方法帶去中東世界複製,幫大陸企業家開拓更大的眼界。
綜觀王石,從60至70歲之間,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海外知名大學就讀。「我很感謝能生在長壽時代,有機會補課,認識世界,」他說。
問王石,他在海外就讀,到底怎麼繼續擔任企業家?之前是萬科董事長,今年起又接了華大基因集團聯席董事長職位,他到底怎麼管理?英文口譯
他的回答是,他不是事必躬親型的主管,只要建立平台,找到適合的人來做就可以,「有一種企業家是親力親為,精力過剩,例如,郭台銘,但他和我不同類型,我是找別人去做,但不是無為而治。」英文口譯
因此,接下華大聯席董事長,他做的是善用影響力,組織人力做事,並不妨礙他出國讀書。
其實,王石的事業心並沒有消失,今年底他還將再創立一個新事業:「大運河」,鎖定大陸銀髮社會的需求。
他表示,大陸進入老化社會,平均壽命延長,卻英文口譯未必享有健康。由於大陸不少城市還有老運河,他希望運用運河,讓沿岸居民,就地從事龍舟、賽艇、皮筏艇、帆船等水上運動,陸地上還能舉辦馬拉松、攀岩、長跑,甚至教導健康飲食,這正是老化社會需要的。
王石就是注重養生的例子。他不但戒酒,50歲後,靠著登山、划賽艇等運動,練就結實的腹肌,身形更顯精瘦。他在今年站上北京水立方舞台,舉辦「回歸未來」演講,現場示範原地跑步,速度快慢調整自如,看得出已為新品英文口譯牌做好萬全準備。
在「回歸未來」演講,他釋放心中壓抑,和關係一度緊張的女兒和解,當著3800名聽眾,對她說「我愛你」,也吐露來不及向已逝父母說「愛」的遺憾;他與大陸作家許知遠在「十三邀」節目,對談將近4小時,更赤裸呈現商人身分帶來的內心困擾。
今年9月初他跟大陸承禮學院學員來台時英文口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還舉辦家宴,盛大歡迎一行人。王石接受《遠見》專訪,暢談過去幾年的留學與思索,以下是部分精華摘要: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你為什麼那麼早就布局接班傳承,捨得交棒?
答:我1984年成立萬科,我家有姊妹八人,但萬英文口譯科沒有我一個親戚,我做得極端了,但沒有任何負擔。後來公司進行改造,成立基金會,我沒有分配權、表決權、享受權,也不當主席。
中國傳承是講血緣,分財產的時候,一定大家都有分,可能老大多一些,但一直分下去,到了第三代,財產就分得差不多了。所以中英文口譯國人才說富不過三代,也很難保證後代都很優秀。
補課西方文化 認識新世界
問:你是否讀書讀上癮了?已經讀八年了?
答:這不是讀上癮,是補課呀,我60到70歲,都是補課。我們這英文口譯一代人最缺的是認識西方文化,雖然現在是網路時代,讀書可以不必出門,但是,到了那環境,對文化了解還是不一樣。英文口譯
問:你在哈佛學了哪些課程?
答:我在哈佛選修日本議題,比較江戶時代200多年的中日差異,比較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
問:你在劍橋學什麼課程?
答:從日本研究,我發現中日對猶太人的態度,差別很大,啟發我的興趣,這是全球關心的議題。所以我在劍橋研究猶太人。英文口譯
問:朋友怎麼看你去遊學?
答:我到哈佛的第一年,是希望遠離關注。我想我去學習,又是老頭,誰會關注?但沒想到,關注更高。英文口譯
我60歲去讀書,大家想,難道哈佛有老年班?有中文班?王石沒留過學,到底在哈佛做什麼?政府官員和企業家感到好奇,就到哈佛來找我,他們先到商學院找,沒這個人,跑到註冊部,又沒有這人,後來,在國際註冊部找到我在亞洲研究中心,到我的訪問學者辦公室,找不到我,就透過亞洲中心主任,英文口譯希望安排和我吃飯。
哈佛校園遊客有很多大陸人,拿著相機晃,他們看到我步履匆匆,叫住我,「王總,」我下意識回頭,要和我合影。後來,我聽到「王總」,英文口譯都裝著聽不到,他們說,「是不是王石啊?」
深潛培訓班 28天學習改變英文口譯
問:你到英國,有人跟去嗎?
答:到了劍橋,有企業家透過朋友,組團來看我怎麼生活。我看迴避不了,2014年,就辦了「深潛學習培訓班」。
問:深潛培訓班做些英文口譯什麼事?
答:三個事:一,要待四星期,早上5:30起床、6:00划賽艇、7:30吃早餐,接著學英文,二,不准許吃中餐,三,下午上一些講座。
他們對我好奇,這就是我的生活。有人只想待一英文口譯個禮拜,我說不行,從教育心理學來說,習慣改變需要21天,我效率不高,要28天。你們連28天都拿不出來,怎麼學習我?你的公司有這麼重要?連一個月都離不開?你的時間都不能自由,怎麼成功?
問:你定義自己是企業家?哲學家英文口譯?還是探險家?
答:我是企業家,其他是興趣發展。萬科是我的作品,從萬科退休後,可以運用過去的身分、經歷和信用,發揮號召力和影響力,做其他事情,因此,在今年擔任華大基因聯席董事長。
問:還會再創業嗎?英文口譯
答:我現在準備再創一個品牌——大運河,推動大健康計畫,意即思想、身體都要健康。大陸現在這兩方面都有問題。
問:留學這幾年的經歷,是否有計畫出書?
答:我去哈佛以前,平均兩年出一英文口譯本書。到了哈佛,突然就不會寫了,才發現過去寫的都是垃圾,因為在哈佛接受邏輯訓練後,根本寫不出來。
但我準備今年底出書,已改了13版英文口譯,結果最後還是用第一稿。書名還沒確定,內容是近40年經歷的感悟,也談生死,不忌諱表達我對死亡的態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