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 日,工研院與資策會合辦的「軟硬整合、產業創新」記者會上,受邀的工業電腦龍頭業者、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面對著台下的經濟部長李世光,少見直白地建言:「如果政府真心想推動創新,請不要再拿錢給大公司,像研華,我們不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難道台灣正面臨典範轉移的科技硬體大廠,不需要幫忙?劉克振解釋,政府的確該幫忙大公司轉型,但方向不對。首先,大公司作新產品,目前渴望的是拉攏第一波關鍵用戶,再來就是拉新團隊,新人才。政府真要補助,朝這兩個方向才對。
劉克振最近剛讀了《第三波數位革命》一書,深感台灣有可能在這個第三波革命中,再翻身。甚麼是第三波數位革命?就是無所不在的聯網環境下,各類深度整合創新。像是醫院用科技來幫忙醫生下診斷,關鍵不是智慧手環或 APP,而是善用深度聯網,顛覆改革醫療的整個流程。 書籍翻譯
但是,這波革命比以往更需要跨界與顛覆思惟,新創團隊比大公司有機會。他們,可能是工研院裡年輕的工程師,或勇於創新的農夫、醫生與藝術家。即便研華這樣的大公司,現在都積極和這群人打好伙伴關係,來維繫創新競爭力,而不是靠錢。
他補充說,台積電當年,也不是光靠計畫申請補助出來的,而是靠在工研院培育出一群菁英人才,再去海外想辦法找回,張忠謀這樣優秀的領導人物,鼓勵他們才成功。政府現在要去找下一個台積電,重點應該放在人才激勵的策略。 書籍翻譯
研華花了一些時間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目前在裡面找到不少人才,有培育出三個可能成形的新公司團隊,各約二、三十人規模。劉克振建議,經濟部應該有補助這類人才的計畫,例如說,未來新公司的股份,有一些開放讓研發人才來認,讓願意創新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現在台灣有許多新創是三、五人小團隊,很難跟中書籍翻譯國、美國動不動用千萬美金砸出來的大團隊作戰。他認為,台灣不能小而美,要扶植可和大軍團作戰的中型團隊才行。研華也因為工研院、資策會既有的團隊規模夠大,目前都在裡面媒合出中型團隊來合作。或許,政府應針對這方面去改善。
第二個,則是幫大企業的新產品,拉攏第一波用戶群。比如書籍翻譯說,全球社群霸主臉書,最早只是美國大學生用來交朋友的小工具而已,它的關鍵用戶就是美國大學社群,創辦人佐伯格靠著這些社群來驗證自己服務,才能成功。
現在,像研華這樣的大公司,就缺關鍵用戶。例如作智慧書籍翻譯工廠,缺的是第一波想試用的製造業者;作智慧醫療,缺醫院來合作。像友嘉,這種願意試用研華新推的智慧製造服務的台灣企業,才值得政府補助。 書籍翻譯
研華從工業電腦起家,近年靠著物聯網成功轉型,是台灣科技業少見持續創新的典範。目前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的創新專案,則聚焦在智慧工廠、智慧環保與醫療等跨界領域。董事長劉克振以過來人角度分享經驗,可說是有感而發。到底政府推產業創新該怎麼作?就看現場台下聆聽的經濟部官員如何回應了。 書籍翻譯
在5月3 日,工研院與資策會合辦的「軟硬整合、產業創新」記者會上,受邀的工業電腦龍頭業者、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面對著台下的經濟部長李世光,少見直白地建言:「如果政府真心想推動創新,請不要再拿錢給大公司,像研華,我們不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難道台灣正面臨典範轉移的科技硬體大書籍翻譯廠,不需要幫忙?劉克振解釋,政府的確該幫忙大公司轉型,但方向不對。首先,大公司作新產品,目前渴望的是拉攏第一波關鍵用戶,再來就是拉新團隊,新人才。政府真要補助,朝這兩個方向才對。
劉克振最近剛讀了《第三波數位革命》一書,深感台灣有書籍翻譯可能在這個第三波革命中,再翻身。甚麼是第三波數位革命?就是無所不在的聯網環境下,各類深度整合創新。像是醫院用科技來幫忙醫生下診斷,關鍵不是智慧手環或 APP,而是善用深度聯網,顛覆改革醫療的整個流程。
但是,這波革命比以往更需要跨界與顛覆思惟,新創團隊比大公司有機會。他們,可能是工研院裡年輕的工程師,或勇於創新的農夫、醫生與藝術家書籍翻譯。即便研華這樣的大公司,現在都積極和這群人打好伙伴關係,來維繫創新競爭力,而不是靠錢。
他補充說,台積電當年,也不是光靠計畫申請補助出來的,而是靠在工研院培育出一群菁英人才,再去海外想辦法找回,張忠謀這樣優秀的領導人物,鼓勵他們才成功。政府現在要去找下一個台積電,重點應該放在人才激勵的策略。
研華花了一些時間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目前在裡面找到不少人才,有培育出三個可能成形的新公司團隊,各約二、三十人規模。劉克振建議,經濟部應該有補助這類人才的計畫,例如說,未來新公司的股份,有一些開放讓研發人才來認,書籍翻譯讓願意創新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現在台灣有許多新創是三、五人小團隊,很難書籍翻譯跟中國、美國動不動用千萬美金砸出來的大團隊作戰。他認為,台灣不能小而美,要扶植可和大軍團作戰的中型團隊才行。研華也因為工研院、資策會既有的團隊規模夠大,目前都在裡面媒合出中型團隊來合作。或許,政府應針對這方面去改善。
第二個,則是幫大企業的新產品,拉攏第一波用戶群。比如說,全球社群霸主臉書,最早只是美國大學生用來交朋友的小工具而已,它的關鍵用戶就是美國大學社群,創辦人佐伯格靠著這些社群來驗證自己服務,才能成功。 書籍翻譯
現在,像研華這樣的大公司,就缺關鍵用戶。例如作智慧工廠,缺的是第一波想試用的製造業者;作智慧醫療,缺醫院來合作。像友嘉,這種願意試用研華新推的智慧製造服務的台灣企業,才值得政府補助。 書籍翻譯
研華從工業電腦起家,近年靠著物聯網成功轉型,是台灣科技業少見持續創新的典範。目前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的創新專案,則聚焦在智慧工廠、智慧環保與醫療等跨界領域。董事長劉克振以過來人角度分享經驗,可說是有感而發。到底政府推產業創新該怎麼作?就看現場台下聆聽的經濟部官員如何回應了。
在5月3 日,工研院與資策會合辦的「軟硬整合、產業書籍翻譯創新」記者會上,受邀的工業電腦龍頭業者、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面對著台下的經濟部長李世光,少見直白地建言:「如果政府真心想推動創新,請不要再拿錢給大公司,像研華,我們不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難道台灣正面臨典範轉移的科技硬體書籍翻譯大廠,不需要幫忙?劉克振解釋,政府的確該幫忙大公司轉型,但方向不對。首先,大公司作新產品,目前渴望的是拉攏第一波關鍵用戶,再來就是拉新團隊,新人才。政府真要補助,朝這兩個方向才對。
劉克振最近剛讀了《第三波數位革命》一書,深感台灣有可能在這個第三波革命中,再翻身。甚麼是第三波數位革命?就是無所不在的聯網環境下,各類深度整合創新。像是醫院用科技來幫忙醫生下診斷,關鍵不是智慧手環或 APP書籍翻譯,而是善用深度聯網,顛覆改革醫療的整個流程。
但是,這波革命比以往更需要跨界與顛覆思惟,新創團隊比大公司有機會。他們,可能是工研院裡年輕的工程師,或勇於創新的農夫、醫生與藝術家。即便研華這樣的大公司,現在都積極和這群人打好伙伴關係,來維繫創新競爭力,書籍翻譯而不是靠錢。
他補充說,台積電當年,也不是光靠計畫申請補助出來的,而是靠在工研院培育出一群菁英人才,再去海外想辦法找回,張忠謀這樣優秀的領導人物,鼓勵他們才成功。政府現在要去找下一個台積電,重點應該放在人才激勵的策略。
研華花了一些時間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目前在裡面找到不少人才,有培育出三個可能成形的新公司團隊,各約二、三十人規模。劉克振建書籍翻譯議,經濟部應該有補助這類人才的計畫,例如說,未來新公司的股份,有一些開放讓研發人才來認,讓願意創新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現在台灣有許多新創是三、五人小書籍翻譯團隊,很難跟中國、美國動不動用千萬美金砸出來的大團隊作戰。他認為,台灣不能小而美,要扶植可和大軍團作戰的中型團隊才行。研華也因為工研院、資策會既有的團隊規模夠大,目前都在裡面媒合出中型團隊來合作。或許,政府應針對這方面去改善。 書籍翻譯
第二個,則是幫大企業的新產品,拉攏第一波用戶群。比如說,全球社群霸主臉書,最早只是美國大學生用來交朋友的小工具而已,它書籍翻譯的關鍵用戶就是美國大學社群,創辦人佐伯格靠著這些社群來驗證自己服務,才能成功。
現在,像研華這樣的大公司,就缺關鍵用戶。例如作智慧工廠,缺的是第一波想試用的製造業者;作智慧醫療,缺醫院來合作。像友書籍翻譯嘉,這種願意試用研華新推的智慧製造服務的台灣企業,才值得政府補助。
研華從工業電腦起家,近年靠著物聯網成功轉型,是台灣科技業少見持續創新的典範。目前和工研院、資策會合作的創新專案,則聚焦在智慧工廠、智慧環保與醫療等跨界領域。董事長劉克振以過來人角度分享經驗,可說書籍翻譯是有感而發。到底政府推產業創新該怎麼作?就看現場台下聆聽的經濟部官員如何回書籍翻譯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