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學園區成立30多年,這幾年面臨人才內有推力、外有拉力的窘境,找不到人才,已經不只是個別企業的難題,甚至也將危害國家經濟發展!
近年來,人才赤字已被認為是台灣的國安問題。這個現象連號稱最多科技新貴、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竹科園區也不能倖免。
竹科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更是科技業的火車頭。這裡超過七成的產業是半導體,創造2.3兆元產值,占GDP總額的13%。如果連這裡都缺人才,台灣的經濟優勢恐怕剩不了幾年。
竹科人才荒到底多嚴重?《遠見雜誌》直擊現場。許多廠商反應,為了找人,徵才活動辦得比過去更多、更勤,仍然招不滿人。
今年9月,竹科舉辦徵人活動,一口氣提供7000個職缺,數量多得引人注意。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就說,最近兩年,他們在竹科舉辦徵人活動,從過去半年一次,增加到目前一季兩、三次,每次有30~50家、占竹科1/10的廠商參加,約提供2000個職缺。
「這兩年,竹科廠商總說人才難找,聽得我耳朵都要長繭了,」104資訊科技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打趣地說。
招不到人才 高階、基層技術最缺
打開104人力銀行網站,竹科工作機會占了150個網頁,職缺超過3600個,包含研發、生產製造、業務等類別,幾乎每一家公司都缺人才。
對照主計總處的資料,這些民間的求才廣告並不誇張。從官方統計的2002年開始,竹科職缺數始終徘徊在3000~7000多個,細究其項目,最缺的是包括工程師在內的高階專業人員,以及基層的技藝和機械技術人員。越南文翻譯
十多年來,研發工程師等高階專業人員職缺比率在五至七成間,技藝、技術人員缺則超過兩成,前者需求是後者的兩倍以上。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觀察新竹縣市科技廠商,也有類似發現。他們表示,廠商最需要工程師類的高階人員,及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的基層工作人員,這兩類懸缺數最多,與竹科人才需求雷同。
扣除台積電 科學園區逐步衰退 越南文翻譯
「竹科人才需求呈現M型化!」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陳燦耀如此表示。
曾經任職於台積電研發處的陳燦耀分析,其實M型化的現象已經存在十多年,只是過去景氣好,廠商爭取眼前的訂單與利潤都來不及,忽略延攬人才,開發創新產業,現在到了正視的時候。
雖然竹科因為部分生產線移到中科、南科,近兩年來整體營業額下滑約5%,但是,觀察三大科學園區近十年表現,的確已發生人才不足、分布越南文翻譯不均、而且過度集中特定大廠的問題。
其實,景氣差,加上人才不足,三大科技園區的營業額已經下滑。儘管科技部發布新聞表示,三大園區去年營業額及出口額分別為2.37兆越南文翻譯、1.5兆,比前年成長了2.94%和9.91%,雙雙創下1980年園區設立以來的歷史新高,但是,如果扣除一枝獨秀的台積電,就能發現三大園區其他廠商營業額衰退的事實。
從2007年~2016年,除台積電之外,三大越南文翻譯園區的其他廠商,共衰退2200億元,平均每年衰退220億元,雖然在2010年略有起色,可是,這六年來逐步衰退,2009年甚至創近十年最低。
工作價值觀改變 留住人才不易
眾所周知,台積電因為獲利,給得起高薪,堪稱竹科的「台大」,鄰近的清交畢業生都希望進去,自然吸引好人才,這也增加其他廠商招才難度。
陳燦耀認為,在台積電人才磁吸效應下,園區的先進技術研發、精密製造人才不足,使得面板、記憶體、手機等製造業發展遲緩,企越南文翻譯業缺乏創新與應用,難以在世界上有領先地位,毛利也就不高。
據他觀察,廠商需要創新,推出新產品,高階的研發工程師、軟體分析師等同大腦,而生產線上的基層機械設備技術人員,則是手腳。越南文翻譯
然而,近幾年來,台灣人的工作價值觀已然改變。以技術人才來看,不論是維修設備,要向客戶鞠躬哈腰,或是輪值大夜班,日夜顛倒,負責機台全天候順利運轉,許多人不太想做,流動率自然高,時時需要新血加入。
「我要一輩子過這樣的人生嗎?」花蓮縣917有機農場主人李錦智,回憶過去在竹科擔任生產線設備工程師、輪值三班的日子,心中並不快樂越南文翻譯。
那時他穿著無塵衣,在無塵室裡巡查,管理10、20部晶片切割、封裝機台,忙得沒時間坐下來。如果遇到趕貨,還得加班,連續工作16個小時。做了兩、三年,自嘲好像高級黑手,沒有成就感。越南文翻譯
因為要值大夜班,肝指數上升,連生小孩,都要人工受孕,儘管能領月薪五萬多元,但自覺升遷管道有限,為了健康,選擇回老家種金針。
人才大幅外流 台灣受限、大陸空間廣
因為升遷不易而離去的,不只基層技術人員,高階科技研發人員也因為台灣產業前景欠佳、停滯不前,選擇離去,大批人前往大陸投越南文翻譯靠的現象。面板業就是一個例子。
2008年金融海嘯,面板市場需求、價格皆下滑,一名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才剛進入,遇到產業無法成長,公司不敢擴廠,縮編組織,沒有新的高階職位,一直無法升遷。
「早我兩年進去的博士,當時已經是經理,早我一年半的升為副理,但是,早我一年的,做了三年,仍是工程師,後來走了,我也因為升遷無望,任職五年離去,」他無奈地說著。
「我一半以上的同事都離開了,有人越南文翻譯去了蘋果,也有人去大陸,」他表示,大陸發展面板業,願意提供舞台,放手讓竹科人規劃整座工廠、整條產線,揮灑空間很大,很有成就感。
不只面板業高峰不再,促使人才外流,這一、兩年,台灣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表現難有突破,人才看不到前景,大批從竹科去越南文翻譯了深圳,加入OPPO、VIVO、魅族的生產行列,進軍大陸內需市場。
IC設計業也是如出一轍。聯發科過去被越南文翻譯視為是電子相關領域畢業生的第一志願,但這幾年,獲利好壞不定,陸資廠商挖角程度,已不下於面板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