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視食安,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勇於研發。高雄那瑪夏青農詹宗翰就在父親的基礎上研發製茶技術。
他自創「八功夫紅茶」「熟香金萱茶」,取名八功夫是因需團揉八小時的功夫,才能將特有韻味保留在茶葉裡;熟香金萱則是想將30年老欉金萱茶樹的特色烘焙出來。依特殊的焙火工序,從原本五小時慢烘,再經七小時勻焙,才能製成淡淡熟香味又回甘的金萱茶。
詹宗翰深知老農無法靈活跟隨市場而調整,為因應消費者多元口味,他須不斷研發新產品,「只要喝過我家的茶,就知道濃香型跟清香型的茶葉各有特色,」他自信能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
青農不僅研發技術,還大量引進機器設備,緩解缺工及減輕勞力付出。
例如高雄市的青農廖學智,引進農機之外,還自行研發機具。由於鳳梨重又多刺,採收搬運特別辛苦,他首創全台唯一的鳳梨搬運機,類似火車可以拖好幾節車廂,一次可運送1.2噸的鳳梨,村民都嘖嘖稱奇。
活用先進科技 轉型智慧農業
另外一位果農陳映延儘管投資包裝場及機具已花了上千萬,還是無法克服施肥的困境。因此他特地到國內外考察,將別種作物的施肥機改良適用於鳳梨田,2017年3月已研發出全國第一台鳳梨施肥機。
過去,鳳梨施肥時,農民需彎腰一棵棵施放、非常費體力耗時。同一片鳳梨田要花12天的人力才能施肥完成,但現在,陳映延靠這台機器,一天就搞定了。
屏東縣的青農蔡協良更厲害。為解決產銷班外銷越南文翻譯的品質問題,他自行研發全國第一台蓮霧選果機、清洗機。
蓮霧皮薄多汁,很容易碰撞受傷或腐爛。過去不清洗,僅靠人工分級、裝箱出貨,但船運出口後,未清洗常導致蓮霧腐爛,被貿易商砍價錢。蔡協良利用機器清洗到接近無菌狀態、也改採機器分級,降低成本又提升好果率到七成以上,定價從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
不管是溫網室或魚塭,青農都願意興建更堅固牢靠的設施,漁三代王哲謙說,「如果多花個幾十萬元,就能保障500萬、1000萬的資產,為何不做呢?」
拚品牌、打群架 開創農業經濟4.0越南文翻譯
這些青農不僅熱衷投資農機,經常更新設備,更樂於擁抱科技。興得利水產董事長許文福就是科技愛好者之一。
傳統養殖法僅能靠肉眼辨別魚隻健康狀況,即便每天量水溫、酸鹼值及溶氧度,仍難以掌握水中狀況,非得等魚隻翻肚或浮出水面才知道出問題,不少人就開始急病亂投藥,就算抓去檢驗,報告要等三天才能出來,很可能整個魚池都受感染了,損失可達上百萬。
半年前,許文福開始使用魚塭管理軟體系統,發現越南文翻譯效能明顯提升。系統能24小時偵測水中各項數據,可連線電腦、手機,讓他隨時透過手機App,了解最新狀況,「當水質過酸時,立即投灑石灰,馬上就見效,顯示這套系統有用,」許文福說。
放眼二代接班的畜牧場多數都開始引進科技,許多青農也往「智慧農業」的方向邁進。
在過去訊息封閉的年代,多數老農都要靠農會宣導才知道各種政府與外界訊息,但青農已能隨時掌握資訊並善加運用。越南文翻譯
從中央、地方到學校、農會都是他們尋求協助的單位。嘉義縣肉雞農黃勝裕說,各縣市都有青農聯誼會,藉此平台可取得教育訓練、展售等資訊,年輕小農不用再孤軍奮鬥,走冤枉路。
小農與消費者互惠 共存共榮越南文翻譯
2016年4月,屏東縣青農陳安茂與屏東縣政府、屏科大共同開辦農業大學畢業的47位學員共同成立「屏東農往直前發展協會」,每一年向勞動部申請培力計畫的經費補助。協會有專職經理,並且聘僱當地七名婦女擔任培力人員,定期規劃各種市集展售,會員只要將產品交給協會,不用個別擺攤。當小農需要人力時,培越南文翻譯力人員也可以幫忙。紅豆採收期間,陳安茂就會載著紅豆到協會,請培力人員撿選。
這群青農們更深知「團結力量大」。2017年8月2日,來自全國的20家雞蛋小農合創「Buyegg台灣好蛋大平台」,提供產地直銷的雞蛋,消費者可以透過視訊觀看雞隻飼養過程,取得牧場環境、飼料內容、檢驗報告等資訊。越南文翻譯
台灣好蛋大平台執行長李金燕表示,消費者可透過小農的「蛋蛋日誌」收到即時產品消息,直接選購下單、宅配到府。大平台也提供小農養越南文翻譯殖輔導,由專業人員協助改善飼料配方、申請產銷履歷以及定期送檢蛋品,提升食安保障。
李金燕說,這是小農與消費者互惠的全新經濟模式,開創農業經濟4.0時代的來臨。
不僅串連同業力量,青農也採異業聯盟。例如有蕉農與鳳梨農正在研發「香蕉鳳梨冰」的可能性;果農也想與養蜂人、荔枝青農,開發蜂蜜水果醋、桑椹玉荷包果醬等新產品。
高雄市蕉農郭泰呈說,這是個創意的時代,沒有什麼不可能,說不定會碰撞出熱銷商品。
舉凡新的平台、新的通路,他們都願意嘗試。青越南文翻譯農常開著車子到處參展擺攤,也會透過電商、臉書、LINE群組、直播平台,開發新客戶。
例如知名網紅、廚藝專家喵喵老師所經營的「義想廚房」平台,專門到全台尋找在地食材,在現場透過直播示範料理。8月15日,就有三位屏東青農跟喵喵老師合作,請她運用他們的紅豆、鮮乳跟雞肉做出蜜紅豆、法式鮮奶酪、Tapas(紅豆乳酪)、時蔬雞肉鮮奶鍋等料理。
透過直播讓外地人認識在地安全食材,已成為青越南文翻譯農行銷的方式之一。
從落實安全農業到取得認證標章;再從投資機器設備到尋找通路行銷,年輕農民最終目的就是想建立品牌,這也是青農與老農最大的差別。
變革產銷通路 搶攻海外市場越南文翻譯
長久以來,傳統多層次的農業銷售通路,讓底層生產者辛苦耕種,卻未能得到合理報酬,青農們最想扭轉此劣勢,期望透過自創品牌、延伸至加工品等六級產業化,達到自產自銷,甚至進一步搶占海外市場。越南文翻譯
50大黃金青農中,高達九成已自創品牌,其餘五位未打品牌者,也有三位正在規劃中。
不僅50大青農,其他未入選者也朝品牌化經營。例如屏東縣青農洪曼綺從小在雞舍長大,早期家族飼養蛋中雞(75日齡),再賣給蛋雞業越南文翻譯者。鑑於市場惡性競爭,她建議父母改養蛋雞,採自然放牧飼養,給予雞隻自由活動空間。
受過訓練的母雞會在鋪有粗糠的巢內生蛋,人工撿拾的雞蛋若有髒汙則用酒精布擦拭,再用紙盒包裝完成,光整理雞蛋就要多出三倍人力越南文翻譯。
細心飼養的雞蛋經檢驗後,各項藥物殘留均零檢出,但售價卻無法與付出成正比。因此三年前,她決定自創品牌「田庄好蛋」,牧場也在2016年取得產銷履歷認證。
目前「田庄好蛋」每年產117萬顆蛋,8粒裝越南文翻譯售價135元,在各大生機通路、百貨超市都能買到。「雖然品牌這一條路走得很辛苦,卻很值得,」洪曼綺欣慰地說,檢驗項目也不斷增加,連未被要求的「戴奧辛」都列進去,因此芬普尼雞蛋汙染事件爆發時,田庄好蛋完全不受影響。
自創品牌儼然已成為青農不歸越南文翻譯路。擅長改裝農機的陳安茂說,他花心血改良好機器後,很快就會被抄襲,唯獨「品牌」無法被複製;黃勝裕也認同,「品牌才是農業的新藍海」。
這些年來,青年生力軍的加入,讓老舊農村起了變化。這群年輕小農正在改寫歷史,或許也有機會為台灣開創農業新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