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林聰賢接任農委會主委,馬上面臨H5N6禽流感考驗。緊接著又陸續發生農藥殘留標準調整爭議、戴奧辛超標雞蛋、芬普尼毒雞蛋事件……。食安風暴一波波,每個危機處理稍有不慎,都可能摘下他頭頂的烏紗帽。
在這200多個日子裡,他毫無蜜月期可言,憑藉宜蘭縣長所累積的實務經驗,馬不停蹄走訪各處、解決問題,堪稱關關難過關關過。
空降農委會的他,自認沒有包袱、負擔,很快以第三者角度審視優劣勢。他說,「這裡的文官素質很高,真是一座寶山」。的確,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國民政府來台後,從經濟部農林署、農復會再到農委會,為台灣農業發展扎下穩固根基,可惜近來農業政策無法回應第一線需求,他要帶領農委會成為「接地氣」的部會,解決生產與消費端問題。
部會為人詬病之處就是本位主義、效率不彰。林聰賢初至農委會,發現「各局處講話常常打架」,深怕踩到別人的地盤,設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非常嚴謹,分工愈切愈細,問題反而無法解決。
半年來,他一共召開37次共識營、工作坊及橫向業務會議,透過不斷對話,凝聚跨部門共識。
每次下鄉視察,他總是靜靜聆聽主管的回應,發現同仁很怕說錯話,態度保守且習慣用專有名詞。他會立即要求第一線面對民眾、媒體時,改用庶民語言,讓民眾聽得懂,達到交流效果。
再來是廣聽民意,建置中央與地方首長、各地農會或協會、青農、小農的平台,蒐集第一線的聲音,具體回應與解決問題。以禽流感疫情為例,兩年前他就接受過震撼教育,當時宜蘭縣緊急全面管控後,成為全國唯二沒有淪陷的縣市。
今年一走馬上任,面臨禽流感考驗,他以過去經驗了解按照現行的SOP(標準作業流程),解決不了問題,立即向行政院建議提高層級,設置災害應變中心。「當時如不當機立斷,做出7天禁宰禁運措施,後果不堪設想,」他說。
而為了重塑組織文化、調整結構,他也想辦法讓各局處動起來。「主管的LINE群組噹噹響起的聲音,比以前更多了,」一位處長說,主委不時丟功課要大家腦力激盪,例如香蕉過剩,不能只靠補貼,要改變舊思惟,想出其他辦法。
當過地方首長的林聰賢早已習慣面對第一線,他要求各局處不要只出一張嘴,要貼近民眾,跨部門解決問題。七個多月下來,下鄉考察次數已無法計算,曬得一臉黑已成為主委的標誌,他笑笑地說,「種田的如果沒有曬黑,就不像種田的了。」
他任內最大任務就是推動新農業政策,計畫十年內到2026年時,建立三萬生力軍的青農部隊,提高農民、農戶的收入,讓農村徹底脫胎換骨。以下是本次專訪的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去年12月農委會推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跟過去的政策有何不同?
林聰賢答(以下簡稱答):農委會為提升農業、改變產業與人力結構,遵循蔡英文總統施政藍圖,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擘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可以用「強本革新」四個字涵蓋。在既有基礎上,調整結構,順利轉型為越南文翻譯農業部。
我們希望充分運用政府資源來解決農業問題,例如運用各部會的科技資源,協助發展智慧農業,此時正是時機。我主動找資策會、中研院、各大學的農學院談合作,將他們的研發成果運用到農業上。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跟我說,他盤點全台的產業後發現,產業轉型可以達到附加價值最高的是農業,我就邀請他到農試所參觀,看看是否可將越南文翻譯一級農產品變成生技的原物料;也想運用資策會成熟的產品,藉此解決農業缺工、溫網室建置的問題;水試所、農試所的技術也可以轉移給農民。
問:新農業政策四年計畫,最終願景為何?越南文翻譯
答:希望達到三個願景。一是幸福農民,一定要增加農民、農戶的收入。二是生產安全,提供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吃的安心。三是永續農業,達到友善土地、循環經濟的目標。
標章溯源管理 以市場導向整合
問:生產安全很重要,這牽涉到認證,但台越南文翻譯灣的標章非常多,如吉園圃又預計於2019年退場,消費者要如何辨識好的農產品?
答:市面上認證很多種,農委會必須要讓消費者易於辨別。我們不是要消滅哪個標章,而是以市場為導向整合,贏得消費者信賴。認證最重要的就是溯源管理,生產履歷如果溯源管理作不好,也沒有用。你貼什麼標章,一旦被檢驗越南文翻譯出來,就破功了。
預計2020年底前將標章整合為「有機農產品標章」「TGAP標章」(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兩項,以確保農產品安全。
問:政府推動安全認證標章,非人人可得,有農民採安全耕種,因資金有限放棄申請,如何克服?
答:農委會已開辦有機與友善耕作環境補貼措施越南文翻譯,按照有機驗證面積給予經費不等的補貼,今年初農糧署更將有機驗證(包括轉型期)的費用提高到九成。我們階段性輔導,為了食安,這個成本我們願意花。
光推標章認證還不夠,必須要有市場,先從消費端驅動起,今年學校的營養午餐開始採用安全食材,藉此拉動現場農民投入友善耕種。只要市場、越南文翻譯價格穩定,農民會更樂意從事安全農業,對消費者跟生產者都有利。
問:青農是新農業生力軍的主要來源,卻面臨越南文翻譯不少困境,以《遠見》本刊評選的50位青農為例,最棘手的就是找不到農地,如何解決?
答:分成國有、公有與私有地兩部分處理。我們已盤點國有、公有土地,也拜會過台糖,希望在循環經濟前提下,台糖還有三萬公頃土地,能釋放部分出來;民間的農地,老農還有「三七五」減租的陰影,正在努力宣導,爭取農地轉租越南文翻譯不課稅,提高出租意願。針對青農部分,今年6月內政部已通過「國有耕地放租實施辦法」修正草案,增列「農委會專案輔導之青農」為第二順位放租對象。
改善季節性缺工 派工率達九成
問:不僅找不到農地,現場缺工也一直存在越南文翻譯,原本確定要引進農業外勞,政策又喊卡,尤其是高山茶園幾乎僅能靠逃逸外勞幫忙,怎麼辦?
答:農業缺工是全球性問題。台灣面臨的是季節性缺工,有些地方的產業聚落可以互相換工,有些產業確實找不到人。今年農委會為改善季節性越南文翻譯缺工,推動2.0措施,共成立11團農業專業技術團及15團農業耕新團,透過農會作為人力調越南文翻譯度單位,派工至各農場,派工率平均達90%。
較為棘手的是茶產業與畜牧業。平地茶園盡量鼓勵機械化,高山茶園無法靠機器,都要靠人工採收。目前針對桃竹苗「浪漫台三線」部越南文翻譯分,有請茶改場給予技術輔導,以復興當地的茶產業。
正在思考如果農村子弟剛好在附近上班,是否可以補貼方式,跟在地企業於農忙時期季節性調工,但這些僅是構想;也會鼓勵畜牧業建立一貫化自動作業,減輕人力需求,同仁都在努力想解決辦法。越南文翻譯
假設所有方法都用盡了,仍無法解決缺工問題,農委會還是必須向行政院提出某些農業項目需要外勞或替代役的建議。
問:對青農來說,資金也是越南文翻譯問題之一,例如一分地的溫網室就要100多萬,怎麼協助青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