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我得了晚期肺腺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林小姐在1999年因為發燒,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得了晚期肺癌。
2017年,時隔八年,她沒有病容,依然健在,活過醫師的預測,還到國內外旅行,堪稱奇蹟。如果林小姐在十年前發病,可能不到一年就會離世,幸而隨著藥物進步,肺癌病人的生命也得以延長。衛福部統計,2015年肺癌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3歲,比2014年延長一歲。
基因突變可施以標靶治療
肺癌是國人第一大致死癌症,全球皆然,它也是世界上病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例有180萬人,亞洲人占100萬人,其中每年死於肺癌者有160萬人,亞洲就占90萬人,超過一半。
肺癌難治療,在於不易早期發現。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由於病人未必都是菸槍,反而是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感到背痛、發生骨折,或是轉移腦部,檢查後才發現是晚期肺癌。和其他癌症相較,肺癌治療費用高昂,以2015年來說,花掉健保共台幣167億元,是花費最多的癌症。因此,醫界想要有效治療肺癌,以精準醫療為基礎的各種治療方法正在國際間興起。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精準醫療是以病人個別病情,檢測基因構造,施以適合且最有效果的個人化療法,以往統一用化療、放射線治療肺癌的作法已經改變。
2016年12月中旬,歐洲腫瘤醫學會在新加坡舉行亞洲年會,肺癌就是焦點。非小細胞肺癌是主要類型,台灣有八成病人屬於這類,相關研討會有好幾場。
2004年醫界發現,EGFR基因是決定非小細胞肺癌療法的關鍵。新加坡中央醫院病理科醫師林潔鋒表示,病人先接受基因檢測,了解是否為EGFR基因突變,如果確定,施以標靶治療。
高醫大內科學副教授洪仁宇說,台灣約有五成五肺腺癌病患是EGFR基因突變,也就是說,每兩名晚期肺腺癌病人,就有一名是這類基因突變。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表示,在亞洲病人中,EGFR基因突變者占四到五成,與西方人不同,因此,東西方治療應該要有差異。
「基因突變的病人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洪仁宇說,這些病人服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約莫兩週,症狀就可減輕,速度較傳統化療要快。
然而,病人服用標靶藥物,通常會在9到13個月之後,發生抗藥性,超過一半患者是因為癌細胞出現一種名為「T790M」的基因突變,這個致癌因子會使病情持續惡化,需要接受傳統化療。
醫藥界近年研發第三代標靶藥物,對付T790M致癌因子,2014年到2015年,莫樹錦帶領國際研究,針對18個國家及地區、419名帶有T790M基因突變、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惡化的病人進行研究,台灣也有參與。
免疫療法也是好選擇
莫樹錦發現病人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後,病情未惡化時期平均超過十個月,甚至有七成病人的癌細胞會縮小或消失。而接受傳統化療者,只有三成癌細胞會變小,平均四個月後,病情會惡化,兩者療效相差超過兩倍。
他的研究已刊登在2016年12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病人先檢測EGFR基因,若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失效,就要抽血檢查,如果帶有T790M基因,即可使用第三代標靶藥。
至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反應的病人,又該怎麼治療?
「免疫療法是另一項方法,」台大醫院腫瘤部主任楊志新說,傳統化療副作用大,治療也可能遇到瓶頸,免疫療法的出現,讓肺腺癌患者多了一項治療選擇。
免疫療法是喚醒自身T細胞的PD1蛋白質阻斷癌細胞上的PD-L1和免疫細胞的PD1不正常結合,以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副作用比傳統化療來得小。國外研究顯示,有些病人不接受化療,直接使用免疫療法,一年內病情沒惡化的比率是48%,而傳統化療只有15%。接受免疫療法,活過一年的病人有七成,化療是54%,效果較好。
林潔鋒說,病人接受免疫組織染色檢測,倘若有PD-L1蛋白質反應,而且反應愈高,免疫療效就會愈好,值得嘗試。
楊志新解釋,PD-L1存在癌細胞上,它會欺騙T淋巴球、B細胞等免疫細胞表面的PD-1蛋白質,避免遭到撲殺攻擊。
「不要殺我,我們是一國的!」楊志新以擬人化比喻PD-L1和PD-1的對話,因為兩者結合,免疫細胞認不出敵人,就無法消滅癌細胞。免疫療法就是喚醒免疫細胞原有的保護功能,殺死癌細胞。
靠著目前的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不少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已超過醫界預期,相信不久的未來,他們的生命可以延長更久。
「醫生說我得了晚期肺腺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只剩下使用說明書翻譯三到六個月生命!」林小姐在1999年因為發燒,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得了晚期肺癌。
2017年,時隔八年,她沒有病容,依然健在,活過醫師的預測,還到國內外旅行,堪稱奇蹟。如果林小姐在十年前發病,可能不到一年就會離世,幸而隨著藥物進步,肺癌病人的生命也得以延長。衛福部統計,2015年肺癌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3歲,比2014年延長一歲。
基因突變可施以標靶治療 使用說明書翻譯
肺癌是國人第一大致死癌症,全球皆然,它也是世界上病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病例有180萬人,亞洲人占100萬人,其中每年死於肺癌者有160萬人,亞洲就占90萬人,超過一半。
肺癌難治療,在於不易早期發現。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由於病人未必都是菸槍,反而是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感到背痛、發生骨折,或是轉移腦部,檢查後才發現是晚期肺癌。和其他癌症相較,肺癌治療費用高昂,以2015年來說,花掉健保共台幣167億元,是花費最多的癌症。因此,醫界想要有效治療肺癌使用說明書翻譯,以精準醫療為基礎的各種治療方法正在國際間興起。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精準醫療是以病人個別病情,檢測基因構造,施以適合且最有效果的個人化療法,以往統一用化療、放射線治使用說明書翻譯療肺癌的作法已經改變。
2016年12月中旬,歐洲腫瘤醫學會在新加坡舉行亞洲年會,肺癌就是焦點。非小細胞肺癌是主要類型,台灣有八成病人屬於這類,相關研討使用說明書翻譯會有好幾場。
2004年醫界發現,EGFR基因是決定非小細胞肺癌療法的關鍵。新加坡中央醫院病理科醫師林潔鋒表示,病人先接受基因檢測,了解是否為EGFR基因突變,如果確定,施以標靶治療。
高醫大內科學副教授洪仁宇說,台灣約有五成五肺腺癌病患是EGFR基因突變,也就是說,每兩名晚期肺腺癌病人,就有一名是這類基因突變。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表示,使用說明書翻譯在亞洲病人中,EGFR基因突變者占四到五成,與西方人不同,因此,東西方治療應該要有差異。
「基因突變的病人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洪仁宇說,這些病人服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約莫兩週,症狀就可減輕,速度較傳統化療要快。
然而,病人服用標靶藥物,通常會在9到13使用說明書翻譯個月之後,發生抗藥性,超過一半患者是因為癌細胞出現一種名為「T790M」的基因突變,這個致癌因子會使病情持續惡化,需要接受傳統化療。
醫藥界近年研發第三代標靶藥物,對付T790M致癌因子,2014年到2015年,莫樹錦帶領國際研究,針對18個國家及地區、419名帶有T790M基因使用說明書翻譯突變、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惡化的病人進行研究,台灣也有參與。
免疫療法也是好選擇
莫樹錦發現病人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後,病情未惡化時期平均超過十個月,甚至有七成病人的癌細胞會縮小或消失。而接受傳統化療者,只有使用說明書翻譯三成癌細胞會變小,平均四個月後,病情會惡化,兩者療效相差超過兩倍。
他的研究已刊登在2016年12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病人先檢測EGFR基因,若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失效,就要抽血檢查,如果帶有T790M使用說明書翻譯基因,即可使用第三代標靶藥。
至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反應的病人,又該怎麼治療?
「免疫療法是另一項方法,」台大醫院腫瘤部使用說明書翻譯主任楊志新說,傳統化療副作用大,治療也可能遇到瓶頸,免疫療法的出現,讓肺腺癌患者多了一項治療選擇。
免疫療法是喚醒自身T細胞的PD1蛋白質阻斷癌細胞上的PD-L1和免疫細胞的PD1不正常結合,以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副作用比傳統化使用說明書翻譯療來得小。國外研究顯示,有些病人不接受化療,直接使用免疫療法,一年內病情沒惡化的比率是48%,而傳統化療只有15%。接受免疫療法,活過一年的病人有七成,化療是54%,效果較好。
林潔鋒說,病人接受免疫組織染色檢測,倘若有P使用說明書翻譯D-L1蛋白質反應,而且反應愈高,免疫療效就會愈好,值得嘗試。
楊志新解釋,PD-L1存在癌細胞上,它會欺騙T淋巴球、B細胞等免疫細胞表面的PD-1蛋白質,避免遭到撲殺攻擊。
「不要殺我,我們是一國的!」楊志新以擬人化比使用說明書翻譯喻PD-L1和PD-1的對話,因為兩者結合,免疫細胞認不出敵人,就無法消滅癌細胞使用說明書翻譯。免疫療法就是喚醒免疫細胞原有的保護功能,殺死癌細胞。
靠著目前的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不少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已超過醫界預期,相信不久的未來,他們的生命可以延長更久。
留言列表